隋唐交替之际,天下群雄并起,各路反抗势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在这众多起义军中,瓦岗寨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支,它不仅汇聚了当时最杰出的人才,更为后来建立唐朝输送了大量能臣武将。徐世绩(即后世闻名的徐茂公)、程知节(程咬金)、秦琼、魏征等名将谋士,都曾在瓦岗寨效力。在民间传说中,瓦岗寨有两位英雄最为百姓熟知,他们都是以字行世——一位是智勇双全的徐世绩徐茂公,另一位则是忠义无双的王勇王伯当。
瓦岗军最终走向覆灭后,唐高祖李渊采取了一系列怀柔政策,积极招揽流散的瓦岗旧部。他特意给李密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,许以高官厚禄。当时有人提醒李密:\"当年诛杀翟让时,徐世勣险些丧命,如今我们兵败投奔,怎能确保安全?\"此时王伯当正驻守河阳,李密从虎牢关赶来与其会合,召集众将商议。李密提出要南据黄河,北守太行,东联黎阳的战略构想,但诸将纷纷表示:\"我军新败,军心涣散,若再拖延,恐怕部众很快就会离散。况且人心已失,难以成事。\"李密闻言叹道:\"我所倚仗的就是众人支持,如今众叛亲离,我已无路可走。\"说罢竟要拔剑自刎,王伯当急忙抱住他痛哭失声,在场将士无不落泪。最终在众人劝说下,李密决定率部归顺唐朝,临行前对王伯当说:\"将军家眷众多,不必随我同往。\"王伯当却慷慨陈词:\"昔日萧何举族追随汉王,我恨不能兄弟同来,岂能因主公一时失利就背弃?即便战死沙场,也心甘情愿!\"这番忠义之言让在场将士深受感动,最终有两万人随李密入关。
展开剩余62%李密投唐时,不仅带了两万精兵,更有誓死相随的王伯当。李渊闻讯大喜,派使者沿途迎接。李密对部下说:\"我本有百万之众,如今只剩这些,都是天意。现在归顺大唐,蒙受厚待,定当竭诚效忠。\"然而到了长安后,李密只被任命为光禄卿(从三品),这与他期望的一品高位相去甚远,令他十分不满。而王伯当却被封为左骁卫大将军,这是与宰相平级的正三品要职。相比之下,后来投唐的秦琼、程咬金最初仅获封正四品下的秦王府统军。为何王伯当能获得如此高位?据魏征所撰《李密墓志铭》记载,这其实是李渊的离间之计——故意抬高李密旧部官职来激怒他。
李渊的计谋很快见效。一次朝会上,负责膳食的光禄卿李密深感屈辱,向王伯当倾诉。王伯当建议:\"天下大势仍在主公掌握。如今东海公在黎阳,襄阳公在罗口,河南兵马尚可调动,何必久居人下?\"本就心怀不满的李密立即向李渊请命前往山东招抚旧部。这正中李渊下怀,他顺水推舟地批准了李密的请求。
李密行至桃林县时,杀唐使举兵造反。但李渊已布下天罗地网,很快将李密军队围歼。据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在最后的战斗中,唐将盛彦师巧妙设伏,当李密军半渡山谷时突然发动袭击,使其首尾不能相顾。李密与王伯当双双战死,首级被传示各州。当李密首级送到黎阳时,旧部徐世绩(此时已改名李世勣)痛哭流涕,请求收葬故主。他身着丧服,以君臣之礼厚葬李密于黎阳山南,送葬将士多有哭至呕血者。
结合史料可见,李渊封王伯当高官实为精心设计的政治陷阱。他通过厚待李密旧部、冷落李密本人等一系列手段,成功激怒李密造反,最终名正言顺地除掉了这个潜在威胁。在这场权力博弈中,忠义无双的王伯当不幸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,其\"不以存亡易心\"的忠义精神,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朽的传奇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达优配官网-实盘配资网站-按月配资开户-个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