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医者为什么叫医生?
医生其实并不是“医救生命”的简缩。医生最早是一种专有门类,“生”是学生的意思。“医生”一词,始见于《 唐六典》。唐代设置“学习医”,故有“医生”之称。“医生四十人”,即指学习医学的生员有40人。这个称呼流传更广,近代,医生成为行业通称。
从医者为啥又叫“大夫”?
“大夫”本是古代的官职。先秦诸侯国中,在国君之下设卿、大夫(用作官名读dà fu)、士三级。大夫算是挺高的级别,世袭,还有封地。
到了宋朝,医事制度有了相当发展,负责管理医疗行政的官职很多。大夫这个官名虽然在国家体制中已不常用,但在医疗行政领域却延续旧制推广起来。宋制翰林医官院对医官分为七级,而官职有二十二种,如:和安大夫、成和大夫、成安大夫、成全大夫、保安大夫、翰林良医、和安郎、保安郎、翰林医正……。所以,“大夫”就是当时医官的头衔。
展开剩余42%当然,规范来讲,够级别的医官才称大夫。但由于唐末五代以来官衔泛滥,以官名称呼渐渐形成社会风气,就像今天随便见到一个科员都喊主任一样,于是大家都愿意语言贿赂尊称医者为“大夫”(用作医生读dài fu),沿用至今。
为什么有的地方管医生叫郎中?
郎中是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。郎中本来也是官名,战国始有,秦汉成制,后世遂以侍郎、郎中、员外郎为各部要职。
“郎中”作为医生的称呼也是始自宋代。道理也是差不多,同样是官衔泛滥所致。管你级别够不够郎中,语言贿赂,只管往高了喊,能治病的就叫郎中,也算是演变为一种尊称。
然而,根据我国古人的习惯,大夫和郎中略有区别:把设馆治病的医生称为“大夫”,把草药店或上街高喊包治疑难杂症的医生称为“郎中”。所以,后来人们称医院的医生叫大夫,而不叫郎中,就是这个缘故。
发布于:北京市盛达优配官网-实盘配资网站-按月配资开户-个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