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膀胱炎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,成年人发病率较高,女性尤为多发。患者常出现尿频、尿急、尿痛等症状,部分伴有下腹部坠胀、尿液浑浊,且病情反复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
中医虽无 “慢性膀胱炎” 之名,但其症状与古代文献中的 “淋证”“腰痛” 相符。从《黄帝内经》对淋证的记载,到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的辨证论治,再到现代中医结合古今经验的系统认识,对该病的诊治不断发展。中医辨证论治强调个性化治疗,兼顾症状缓解与体质调节,在减少复发方面独具优势。
一、中医基础理论与慢性膀胱炎的关系
中医认为,膀胱负责储尿排尿,其功能依赖气化作用。湿热蕴结、气化失司是膀胱功能失调的常见原因,饮食不节、外感湿热均可引发病变。
肾与膀胱相表里,肾气不足、肾阳亏虚或肾阴不足,都会影响膀胱功能,诱发感染或损伤脉络。肝失疏泄、脾失健运也会间接影响膀胱,导致或加重病情。
展开剩余74%二、慢性膀胱炎的常见中医证型
1、湿热下注证
临床表现:尿频、尿急、尿痛显著,尿液浑浊甚至带血,下腹部坠胀疼痛,口苦口黏,大便黏滞,舌红苔黄腻,脉滑数。
病机分析:湿热侵袭膀胱,导致气化紊乱,水道不利,故见尿意频繁、排尿疼痛;湿热熏蒸尿液则浑浊,热伤脉络则尿血;湿热阻滞下焦气机,引发腹部坠胀;湿热上扰则口苦,影响肠道则大便黏滞。
证候特点:多为急性发作或慢性加重期,尿道灼热感明显,排尿次数极多,短则几分钟一次,患者痛苦不堪。炎症反应显著,是临床最常见的实证类型。
2、脾肾气虚证
临床表现:尿频尿急较轻,尿痛不明显,尿液清长,小腹坠胀,神疲乏力,食欲不振,面色萎黄,气短懒言,腰膝酸软,舌淡苔白,脉细弱。
病机分析:脾气虚弱则中气下陷,膀胱失约;肾气不足则气化无力,故尿液清长、尿频;脾肾气虚致全身机能减退,出现乏力、食少、面色差等症状;肾虚失养则腰膝酸软。
证候特点:多见于病程较长者,以功能减退为主要表现,症状虽不剧烈但持续存在,劳累后易加重,常伴有消化功能减弱。
3、肾阴亏虚证
临床表现:尿频尿少,尿道轻微灼热,腰膝酸软,头晕耳鸣,失眠多梦,潮热盗汗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
病机分析:肾阴不足则虚火内生,灼伤膀胱脉络,影响气化功能,导致尿频、尿道不适;肾阴亏虚不能濡养腰膝、头目,故腰膝酸软、头晕耳鸣;虚火扰神则失眠多梦,阴虚内热则潮热盗汗。
证候特点:常见于久病或体质阴虚者,症状以虚热为主,尿道症状较轻但持续不解,多伴有全身阴虚表现,午后及夜间症状可能加重。
4、肾阳不足证
临床表现:尿频尿急,尿液清长,夜间尿频明显,腰膝冷痛,畏寒肢冷,面色㿠白,神疲乏力,舌淡胖苔白滑,脉沉迟无力。
病机分析:肾阳亏虚不能温煦膀胱,气化失司且固摄无权,故尿液清长、尿频夜尿多;阳气不足失于温养,导致腰膝冷痛、畏寒肢冷、面色苍白、全身乏力。
证候特点:多见于中老年患者或体质虚寒者,以寒象和功能衰退为特征,遇冷症状加重,夜尿频繁严重影响睡眠,常伴有性功能减退。
5、瘀血阻滞证
临床表现:尿频尿急尿痛,尿中带血丝或血块,下腹部刺痛固定不移,舌质紫暗或有瘀斑,脉涩。
病机分析:病程日久或湿热久蕴,导致气滞血瘀,膀胱脉络受阻,“不通则痛” 故见下腹部刺痛;瘀血损伤脉络则尿中带血,气机不畅影响膀胱气化而见尿频尿急。
鉴别要点:以刺痛、固定痛及瘀血体征为特征,与其他证型的湿热、气虚、阴虚、阳虚表现明显不同,多在久病不愈后出现,常伴有局部压痛。
三、中医治疗原则与方法
治疗需辨证施治:湿热下注证以清热利湿为主,用利尿消炎丸;脾肾气虚证需温补脾肾,选用金匮肾气丸合参苓白术散;肾阴亏虚证宜滋阴补肾,用知柏地黄丸;肾阳不足证温补肾阳,用桂附地黄丸;瘀血阻滞证活血化瘀,用失笑散合小蓟饮子。
其他疗法中,针灸选中极、膀胱俞等穴位,虚实证分别用补泻法;推拿适用于虚证患者,按摩下腹部及腰骶部;艾灸用于阳虚证,选关元、肾俞等穴,实热证禁用。
中医对慢性膀胱炎的证型认识及辨证论治,体现了整体观与个体化的优势,在缓解症状、减少复发上效果显著。未来应结合现代技术深入研究证型本质,开展更多临床研究,优化治疗方案,让中医在该病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。
发布于:湖北省盛达优配官网-实盘配资网站-按月配资开户-个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